原创 东西问丨王震华:揭秘榫卯千变万澳门最精准免费全网资料化的内里乾坤
中新社上海1月9日电 题:揭秘榫卯千变万化的内里乾坤
——专访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震华
作者 李姝徵 任新月
榫卯是传统的中国木工技艺。一榫一卯,看似简单,却千变万化、屹立不倒,是力与美的统一,蕴含着中国人深邃的哲学思想。近年来,借由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红”海外,引发大量关注,榫卯营造就是其中之一。撑起广厦千万间的榫卯,如何搭起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震华,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为何对榫卯技艺情有独钟?
王震华:1958年,我出生在上海农村。16岁时,拜了一位80岁的老木匠为师,主要学习古建筑修复。这段经历,让我对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因为恐高最终没能从事古建筑修复。在跟随这位老木匠学习的短暂过程中,他向我传授了一些木工口诀,即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心法”,如“一寸放二分”“方五斜七,尺头上加一”。
后来我上了技校、大专,毕业后一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回望与榫卯结缘的50多年,前40年间我习得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理念,都为我在退休后运用榫卯技艺制作微缩古建筑打下了基础。
1982年,我觅到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清式营造则例》,真是爱不释手。梁先生的著作理论扎实深厚,语言凝缩简练,当时我似懂非懂,却是常读常新。尤其在我着手制作微缩古建筑后,再研读《清式营造则例》,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
很多人将榫卯概括为“凹凸”,这是将榫卯扁平化理解了。我理解的榫卯,是中国传统的工程技术系统,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中更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哲学思想,灵活多变、因地制宜。
传承榫卯技艺,关键在于掌握这套工程技术系统和思维方式。非穷举式地记录下古往今来的所有榫卯结构图例——古代匠人在制作物品、营造建筑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学习了解,但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对于当时当下的问题,需要运用榫卯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传承的榫卯技艺才算“形神兼备”。
中新社记者:您的三件微缩古建筑营造作品分别是祈年殿、赵州桥和岳阳楼,为何选择这三座建筑?
王震华:选择这三座古代建筑进行微缩营造,有文化意义上的考量。从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的角度来看,这三座古代建筑也各有侧重。
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内殿有4根钻金柱、8根童柱和额枋、扒梁。为扩大建筑内部空间、营造宽阔恢弘的视觉效果,内殿只有4根柱子是从底到上用于支撑上层屋檐,而减去了其余8根柱子。这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减柱法”。
2010年,我按照1比81的比例,花费五年时间,营造了微缩版的祈年殿。这件作品总共有7108个零件,最小零件的宽度只有1.5毫米。祈年殿是我第一次真正将榫卯技艺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运用到“实战”之中。
接下来,我按照1比50的比例,花了两年时间,营造了微缩版的赵州桥。在这件作品中,我想体现榫卯在力学结构上的运用。微缩营造版的赵州桥,总共用了7169个零件,包含12组鲁班锁,搭建完成后可承受60斤的静态压力。
现在,我正在营造微缩版的岳阳楼。岳阳楼的三层飞檐斗拱美轮美奂,我希望用榫卯技艺使其复现。
要营造全榫卯的微缩建筑,关键在于用榫卯结构重新设计建筑,考验的是设计者对榫卯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榫卯的连接结构是“活”的,做出来的微缩建筑可反复拆装,又能体现原建筑的特点。
例如,微缩版本的祈年殿依靠榫卯之间的空隙作为地震时的延时缓冲,体现了祈年殿原本具有的抗震效果。微缩版本的赵州桥,运用了鲁班锁这一特殊的榫卯构造,体现了榫卯在力学结构上的运用;通过基础结构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错位搭建,使桥身在承载时均匀受力。
在“实战”中,我常常想起年少拜师的老木匠传授的木工技艺“心法”。为何要“一寸放二分”?这是兼顾木材膨胀系数和木材摩擦系数的长期经验总结。
也是在“实战”中,我才真正领悟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所总结的“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其轮廓的和谐”和“权衡的俊秀伟丽”。我从中领会了中国古代建筑师是如何依靠一卯一榫之间的“权衡”,来成就建筑“俊、秀、伟、丽”的不同风貌。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榫卯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震华:我将榫卯技艺总结为6个字,即:错位、限位、避让。利用这些理念,实现榫卯之间的结构锁定,在方寸之间求“和”。榫卯的“活”性,既体现在榫与卯之间的缝隙,也体现在用榫卯解决工程问题时的灵活多变。
中国传统建筑是“牢而不固”的,缝隙是建筑的“气口”:倘若地震来临,依靠缝隙,榫卯结构的建筑层层摇动,将力均匀卸去——这是一种通过结构和构件自身具有的延时、耗能性,以抵御地震的延时抗震设计。要造出这样的建筑,仅仅照本宣科、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营造规矩是设法度,但设计者要根据建筑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功能,实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榫和卯的形式是按需体现的,几千年的榫卯发展史,你避我让的百变结构汇成榫卯的“大海”。榫卯之间的连接方式有点像汉字:笔画间除了左右结构连接,还有上下结构连接。用榫卯构成的中国古建筑,如同汉字构成那样自然。
错位、限位、避让,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避让,是对非关键问题不妨退让一步,给他人空间;限位,是对原则性问题的坚守;错位,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争取达成“双赢”。坚守原则、灵活应对、牢而不固,方能和而不同。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榫卯营造为何能引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兴趣?
王震华:第一件微缩古建筑营造作品祈年殿获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后,我多次受邀赴日本举办讲座,他们对中国榫卯营造的浓厚兴趣由来已久。
学习榫卯营造,需要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入“角色”,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榫卯绝不只是零件,它是一套指导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而成的工程技术,要了解中国古建筑,要有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更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去揣摩和欣赏。
“阅读”中国的古建筑,可以了解什么是道法自然。也正是这种自然、简洁、高效和智慧之美,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中新社记者:传承榫卯营造技艺,有哪些“发力点”?
王震华:学习榫卯营造技艺并不容易,需要传承者既具备高级技工技术,懂工程学理论,还要领会中国思想的“个中三昧”。
榫卯营造技艺的传承,关键在于榫卯的思维方法能否继续传承和发扬。单靠传统师承式的方式远远不够,因此,我也借助网络平台,开设了一系列榫卯营造技艺的网课,将我50多年来的心得体会传播给更多感兴趣的人。
榫卯技艺应与时俱进,运用到更广泛的场景中。如果某一天,这套思维方式能切实广泛地解决当今人们所遇到的工程问题,榫卯才算重新“活”过来了。
榫卯营造技艺有两条“腿”,分别是“传承”和“活化”。今天,榫卯营造技艺要找到新的土壤,扎根、开花、结果。(完)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之际,日前,《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10月30日,杭州司法局发布关于公开征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的公告,其中提到,直播电商从业者应严格把控直播商品的质量,强化对直播选品、直播卖点等环节的审核把关,并做好直播监控,避免主播在直播中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或采取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协同行为,但依法不构成垄断协议的除外。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通过虚构交易、打赏礼物等手段,掩饰、隐瞒自己或他人犯罪所得的资金。
10月31日,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就“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举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主持会议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