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外学者揭示全球河流悬浮泥沙浓度变化趋势2024新澳免费资料
中新社武汉1月8日电 (记者 马芙蓉)记者8日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学者联合,揭示了近40年来全球河流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趋势,发现全球河流悬浮泥沙浓度平均每年升高1.05毫克/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
“河流泥沙多少是地球水圈健康与否的指示标志,也反映河流沿岸水土保持情况及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田礼乔指出,精确掌握河流泥沙动态及驱动因素,有利于统筹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此项研究中,合作团队将1985年至2020年遥感观测数据与地面实测数据结合,生成近40年全球河流悬浮泥沙浓度长时序数据集。通过量化全球6000余个河段的悬浮泥沙浓度,追溯416个大型河口的入海泥沙通量时序动态过程,得出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全球67.8%的河段悬浮泥沙浓度发生显著变化。其中,43.4%呈升高趋势,集中在亚马孙流域、泛北极圈、青藏高原地区以及中非地区;24.4%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于东亚、欧洲多瑙河流域、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南美巴拉那河流域及南非奥兰治河流域。
研究指出,亚马孙河的入海泥沙增加量占了全球总增量的25%,这与亚马孙河遭遇森林砍伐、极端降雨增多等因素有关。泛北极圈、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的河流输沙显著升高,则与气候变暖下冰川、冻土融化具有潜在联系。
研究还发现,同一流域的河流泥沙变化可能出现相反趋势。例如,亚洲的三条大河——长江、黄河、湄公河,上游呈现悬浮泥沙浓度显著上升趋势,而中下游呈显著下降趋势。(完)
7。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边境仓、海外仓,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建设海外仓,构建多仓联动跨境集运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贸易商贸中心和商品市场夯实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基础,按程序申请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供应链管理、贸易中间商等功能性企业,探索开展离岸贸易,培育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业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两头在外”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建立“一次检测、一次运输、一体化作业”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监管模式。整合中亚粮食、棉花等优势农产品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棉纺企业做好粮食、棉花进口业务。
13。推动投融资便利化。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对自贸试验区内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推动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通过“单一窗口”、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等开展线上保单融资。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占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额的28%。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之一,去年中国购买的11亿吨铁矿石中,65%来自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