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经评论:1.4万亿特马资料最准斤!中国粮“藏”在哪?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进一步增强了粮食安全底气。
“二十一连丰”的成绩来之不易,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14亿多人不仅能够吃得饱,而且吃得越来越好。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自给,才能真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增加,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异常多发,总体上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状态,保数量的同时,还得保质量、保多样,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历史经验表明,粮食生产爬坡难、滑坡易,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绷得紧而又紧,粮食生产必须抓得牢而又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其中就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包括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既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离不开“藏粮于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也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关键则在于因地制宜建设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比10年前增加两倍多,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重要支持。按计划,到2030年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有助于积极应对几年后将会到来的粮食需求峰值。
给饭碗里装满中国粮,科技这把“饭勺”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分别比10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左右;近10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科技和装备这两个支撑,有力推动着千亿斤的跨越。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就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粮食丰收持续注入新动能。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稳粮增产首先得稳住农民种粮信心,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就有赖于“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筹发力。一方面,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拉长加工产业链,提升粮食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引导更多种粮农民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实现增收致富。
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还是实施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此外,该民调指出,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信任度42.5%,比上个月减少5.4个百分点,且是今年来最低点;有49.8%受访者表示不信任蔡英文,本月受访者对蔡英文的信任评价虽仍呈现分歧,但同时可见转趋不信任。
今年我国支原体肺炎高发,叠加之下是否会导致即将到来的流感更加严重?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支原体肺炎会使抵抗力下降,加大继发感染其他微生物的可能性。如果适逢流感病毒传播,有可能相互加重疫情。”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以及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一个攸关全人类命运、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世界亟待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基础性共识,以便为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装上全球统一标准的方向盘和刹车,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一些大国的新型霸权工具,甚至给大规模新型犯罪创造方便。为此,世界需要更多更充分的探讨,英国办这个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无论主观上有何盘算,但客观上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