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浙江工业经济“挑大梁”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正版二四六免费资料大全值增长7.5%
中新网杭州1月23日电(蓝伊旎)23日,浙江省经信厅召开工作会议。据悉,2024年,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世界500强企业首次突破10家。
2024年,浙江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和工信领域设备更新资金份额均居全国第一,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过去一年,浙江工业经济勇挑大梁,工业对浙江全省经济增量贡献达41.9%。重新划定45个工业大县(市、区),梳理100个工业强镇,落实国家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落实《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超额完成年度减负2500亿元目标;持续推进“小微你好”专项行动,组织“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482场。
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2024年集群营收突破9万亿元,成功创建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一体推进15个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收首破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80万辆。
与此同时,浙江数字经济加速蝶变,13个案例入选全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分类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县域试点87家,建设“未来工厂推广中心”,入选国家5G工厂42家,成功举办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经济系列活动。
应对投资下行压力,浙江全面开展制造业投资攻坚。2024年,浙江734个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3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9.7%。出台工信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入围“两重”项目10个、“两新”项目163个。
2024年,浙江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9%、3.3%、9.9%,增幅连续回升;全年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均高于浙江全省投资。
过去一年,浙江全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认定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14项、浙江制造精品302项、省级质量标杆24项,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工厂100家、工业园区10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9.0%。
过去一年,浙江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左右、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型企业1.6万家;新增首台(套)装备327项、首版次软件85项、首批次新材料64项,创新驱动更加强劲。
2024年,浙江各地市取得一系列发展成果。比如,杭州、宁波2个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前10强,宁波、嘉兴入围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绍兴、金华入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户杭州。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浙江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坚定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敏介绍,浙江2025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为实现目标,2025年浙江将强化政策惠企,力争为经营主体减负2500亿元以上;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革,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5%;大力推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人才(团队)100个、技术产品(项目)100个、未来型企业100家;持续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集群规上企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完)
11月1日上午,A股开盘,三大指数高开,上证指数涨0.64%,深证成指涨0.35%,创业板指涨0.04%。其中白酒股领涨,贵州茅台更是高开9.82%,股价报1850元。
狂妄自大还让郭庆在项目推进中违规操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郭庆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绕过省住建厅,直接安排县住建局将方案送到自己任“一把手”的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审阅并通过,最终导致该项目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