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百年渔港换新颜广东鹰坛
中企承建的大型现代化渔港在加纳传统渔业社区落成
记者 俞懿春
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传统渔业社区詹姆士敦,曾经是当地最贫困的区域之一,百年历史的旧渔港设施破旧,阻碍了当地渔业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承建的一座大型现代化渔港的落成,改变了詹姆士敦的面貌。
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不久前正式移交加方投入使用。“这座渔港的落成对加纳有重要意义,它是多年努力的结晶,加纳人民数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在移交仪式上对中国援建渔港和数十年来对加纳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渔业在加纳的国计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将促进就业、改善渔民生活,并为经济注入活力。
据承建方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历时4年,包括渔港水域港池、航道疏浚工程以及办公楼、交易市场、加工区、商业区等有关工程和配套设施,为当地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
“这里不仅可以靠岸卸货、进行交易和生产加工,还可以维修渔船,既安全又方便。”45岁的渔民科菲·亚杜说。项目建成前,亚杜的渔船返港时只能在沙滩上卸货,“船只经常在风浪中被掀翻,鱼货损失很大”。潮水的不可预知性常常让渔民们措手不及,造成的经济损失让很多家庭无法维持稳定的生活。
目光投向新建的港口,亚杜说:“特别重要的是,港口附近有了冷库,我们不再担心鱼货存放不住的难题。”37岁的渔民阿玛·库玛对此深有同感:“以前没有合适的冷藏设备和处理设施,我们捕捞到鱼后只能立即出售,价格常常因市场需求的波动被压得极低,现在再不用担心了。”
詹姆士敦渔民协会会长阿玛·武鲁表示,中企新建的港口设施使得渔民的工作更加高效和安全,社区的经济发展也将因此提速。“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人,渔港带动的周边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村的重要经济支柱。”武鲁特别提到,项目建设还带来了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渔民们掌握现代捕鱼技术和设备维护方法,“这让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
项目建设过程中有200余名当地员工参与,工程师马文·加纳是其中之一,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大林”。受益于项目部“中加导师带徒”等属地化员工培养机制,大林目前已经完全融入中方管理体系,并成长为一名技术型人才。大林认为,加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中国驻加纳大使童德发表示,中国始终把发展与包括加纳在内的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中国援建加纳渔港综合设施项目是中加友谊的又一里程碑,是两国携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动体现,有力彰显了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始终坚守的原则。后续,将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与联合国外空司等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
要以身边惨痛的案例为镜鉴,深化警示教育和问题曝光,引导居民遵法理、讲道理,自觉支持配合消防隐患整治,主动防范火灾隐患和不安全行为,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