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明论坛】从用电量增长看我国经2022一码一肖100%准确济向好、向绿、向新而行
【光明论坛】
作者:赵恒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表明我国经济活力持续释放。需注意的是,此前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算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经对比可发现,2024年用电量增速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速。用电量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为何两者之间出现明显温差?这一现象反映出经济运行的什么新特征和新趋势?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产业全年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尤其是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贡献突出。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保有量达3140万辆,充电需求不断加大,成为电力消费的新增长点。工业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项目持续落地,传统高耗能产业改造升级,为用电量增长注入新动力。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也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大数据中心、5G基站及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高耗电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导致用电量持续攀升。用电结构的新变化、电力消费的新场景,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我国经济向好、向绿、向新的生动注脚。
经济的持续向好也为就业市场带来积极连锁反应。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256万人,成功实现全年“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是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直接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其涵盖工业机器人研发、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等多个领域,对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的需求极为旺盛。不同专业背景的劳动者在这一领域都可施展才华,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为巩固这一良好态势,可从以下层面持续发力:
宏观政策层面,深入推进“两新”政策(即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通过推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给予更多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较低的资金获得成本,为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提供良好金融条件。
产业发展层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协同发展水平。
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向绿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输送和分配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夯实经济发展硬件支撑。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及供需结构的优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向绿、向新的积极信号。需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软硬”环境,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优化能源供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日 02版)
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7。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边境仓、海外仓,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建设海外仓,构建多仓联动跨境集运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贸易商贸中心和商品市场夯实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基础,按程序申请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供应链管理、贸易中间商等功能性企业,探索开展离岸贸易,培育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业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两头在外”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建立“一次检测、一次运输、一体化作业”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监管模式。整合中亚粮食、棉花等优势农产品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棉纺企业做好粮食、棉花进口业务。
16。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动建设乌鲁木齐临空经济区,推进与国际陆港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乌鲁木齐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扎实推进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进跨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推动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强化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功能,探索建设“中国邮政中亚—中欧海外仓枢纽站”。支持发展中吉乌公铁联运,探索发展中巴多式联运,合作建设中吉乌等铁路项目,推动自贸试验区内陆港、口岸、园区、企业等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现有口岸现代化改造,增强铁路口岸能力,畅通自贸试验区多式联运大通道和末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