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冰雪苹果澳门官网春天|事关万亿级大市场 总书记非常看重
滑雪场进一步丰富业态,冰雪森林婚礼吸引慕名而来的新婚夫妻,冰雪文旅高科技产品带领游客探秘“冰河宇宙”……如今,随着“冰雪季”的热情燃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加速发展,推动冰雪产业全链升温。
对于这个朝阳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强调要“加快冰雪产业发展”。
利用冬奥遗产 推动冰雪高端赛事产业发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之约”,不仅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更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打开了全新局面。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战略规划布局,建设利用好冰雪场地设施,发展冰雪产业”。
如今,凭借高水准的场馆设施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已成为全国冰雪高端赛事的聚集地。
2024年末,国际雪联跳台滑雪洲际杯和跳台滑雪女子世界杯相继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举行,成为北京冬奥会后“雪如意”首次承办的国际雪联A级赛事。比赛期间,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入住张家口冬奥村等地。与2023年同期相比,相关场所客流量增长达到250%左右,总收益超过500万元。
不仅如此,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期间,共有9项国际冰雪赛事在“双奥之城”北京举行。此外,这个雪季共有7项国际雪联赛事和11项国家级雪上赛事在“冬奥之城”张家口举行。
高端冰雪赛事构建了多样化消费场景,不仅能够增加门票、品牌赞助等直接收入,还能通过游客观赛等进一步带动旅游、餐饮、购物等周边消费整体增长,持续激发后冬奥时代的冰雪产业发展活力。
国产装备“C位”出道 助推冰雪产业规模冲向万亿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冰雪装备产业包括大众运动装备、竞技体育装备、场地装备等,是发展冰雪运动的基础,也是冰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云顶滑雪场雪具大厅,了解头盔、雪帽、雪镜、雪服等各式雪具的不同功用。
如今,随着我国冰雪运动加快普及,消费者对冰雪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国产冰雪装备企业瞄准商机,加快布局、加大投入,实现国产冰雪装备加速“上新”。
从2021年至今,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的雪场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索道数量由7条增加至13条。在这个雪季,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又新增了2条国产索道。
近年来,国产冰雪装备产业积极与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融合,助推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冲向万亿级市场。
例如,我国利用航天领域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和气动外形设计技术,研制出碳纤维雪车;国产智能滑雪鞋垫可以监测雪友在滑雪过程中的双脚压力、运动加速度、滑行路径等数据;而国产发热雪地运动鞋则能利用柔性电池和弹性加热片,为人体在零下25摄氏度的雪地中持续供热2.5至5小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相关产品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50亿元增至2023年的约220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 增强冰雪产业发展活力
我国冰雪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痛点。比如,季节限制造成运营周期短暂、非雪季期间设施利用率较低、质押品不足导致融资困难等。
202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冰雪经济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活动上,8家银行机构与文旅企业签订文旅授信协议,授信金额达21.3亿元。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相关企业授信额度提升至5000万元,助力某企业引入新的半自动PU生产线,使该企业冰鞋年产量达到150万双……
通过金融与冰雪的深度融合,冰雪产业的内生动力和无限活力得到有效释放,让冰天雪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新年伊始,《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发布。报告指出,在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这些火热的数据,正是总书记所说“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朝阳产业”的生动写照。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鲁杨
视 觉丨陈腾 张紫曦
校 对丨李珊珊 王卓婕 宋春燕 毛长志 李英卓 任佳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会后,我国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人民银行相关职能,形成了“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地方监管局”的新金融监管格局。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
10月30日晚,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后,四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中国首位圆梦太空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中国首上太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即将踏上回家之路。(记者:李国利 米思源 李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