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湖北新发现春秋时澳门精选免费资料大全期楚墓 出土完整青铜礼器群
中新社武汉1月10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10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襄阳前岗墓地新发现一座春秋时期楚墓,系该省近年来发现保存完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楚系墓葬。墓中出土完整的青铜礼器群,完善丰富了春秋时期楚系青铜器的年代序列。
前岗墓地隶属于襄阳东津镇前岗村二组,地处汉江东岸、淳河西岸一条西北—东南向自然岗地中部,大洪山余脉鹿门山北麓,处于汉江东岸南北长条二级岗地上。
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1月至5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前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43座,其中土坑墓41座、砖室墓2座,出土铜、陶、瓷、玉等质地遗物200余件。
据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周青介绍,此次发掘,春秋晚期墓葬M3的发现尤为重要。其平面呈亚字形,随葬品多置于四周边箱,以铜器为大宗,共出土青铜器70余件(套)。
“推测墓主身份为大夫级中等贵族。”她介绍,墓中随葬青铜礼器包括鼎、簠、尊缶、浴缶、方豆、盘、匜、斗等,随葬铜兵器包括剑、戈、矛、戈鐏等;此外,还发现大量成套车马器、兵器。根据墓室规模及随葬5鼎一套的列鼎等,推测其身份为大夫级中等贵族,很可能为一名武官。
据介绍,随葬铜礼器组合形式为鼎、簠、尊缶、浴缶、盘、匜,箍口鼎鼎足长而外撇,浴缶整器较为瘦高,肩部有圆饼装饰,尊缶颈部较长,器物主体纹饰为细密蟠虺纹,属于典型春秋晚期晚段楚系青铜器群。周青表示,该发现完善丰富了春秋时期楚系青铜器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认识东周阶段楚国礼制的形成、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时,墓中出土容器、兵器、车马器等,为探讨楚系青铜工业生产及流通体系创造了条件。出土的一件礼器铜方豆少见于本区楚系墓葬,与固始侯古堆一号墓铸镶红铜方豆形制纹饰极其相似,具有浓厚淮域文化风格,揭示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可能。这为探索墓主身份,揭示春秋时期汉水流域与淮泗流域文化交流融合、楚文化形成,乃至中华文明统一进程提供新思路与启发。(完)
6月14日上午,水利部组织开展抗旱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旱情形势,要求即日起,受旱地区上游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库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6月14日15时,水利部将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目前维持针对山西、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甘肃6省的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两个工作组正在一线指导抗旱工作。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劝和促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为此,中国和巴西最近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对抗旱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印发《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抗旱播种保苗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就抗旱播种、田间管理、旱情监测、水源调度等提出要求。严格落实以气象预报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组织相关部门滚动开展旱情会商,分析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启动省级抗旱应急四级响应,14个省辖市先后启动本地区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全省进入抗旱应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