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月152021全年免费综合资料大全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00万人次
中新网1月15日电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月1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0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554列。1月14日,春运首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39万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从12306预售情况来看,截至今日8时30分,铁路12306已累计发售春运期间车票1.2亿张,铁路12306已平稳度过节前车票发售高峰,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1月15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重庆、西安、南京等城市和苏州至上海、广州至南宁、深圳至长沙、广州至武汉、深圳至武汉、上海至北京等热门区间客流相对集中。从余票情况看,1月15日至21日,上海往返南京余票充足,北京往返上海、呼和浩特,广州往返湛江,郑州、太原至北京,武汉、温州、厦门、合肥至上海,南宁、武汉、长沙、汕头至广州,武汉至深圳,重庆至成都,成都至西安尚有余票;京津冀、沪宁杭、广深港等地区城际列车余票充足。1月22日至26日,上海往返南京,广州往返湛江,大连往返沈阳,北京至上海,郑州、呼和浩特、太原、沈阳、哈尔滨至北京,武汉、郑州、徐州、南昌、合肥、温州、长沙至上海,南宁、武汉、重庆、汕头至广州,武汉至深圳,重庆至成都尚有余票;京津冀、沪宁杭、广深港等地区城际列车余票充足。旅客朋友可及时通过铁路12306查询和购票。
各地铁路部门统筹运用线路、车站、装备和乘务人员等资源,动态分析铁路12306大数据,在热门线路和区间加大运力投放,加大站车服务保障力度,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努力保障旅客出行需求。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积极服务亚冬会赛事,对部分复兴号动车组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后每组动车组最多可存放36个滑雪器材包;沈阳局集团公司在沈阳、长春、大连等车站推出遗失物品快递寄回、行李便捷托运等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多便利;北京局集团公司增开旅客列车73列,并将石家庄站候车室出口处升级为平面单向门,拓宽出口空间、提升出行效率;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充分利用集大原高铁等新线运能,开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前往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地区的直通长途动车组列车,日均增加1万个客座能力;郑州局集团公司在重点车站展示地方非遗文化,举办写春联、送万福等文艺文化活动,让更多旅客在归乡途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武汉局集团公司在车站、列车上举办“送万福进万家 温暖回家路”活动,现场向旅客赠送春联和福字,邀请艺术家表演杂技、魔术、变脸和歌曲、黄梅戏、器乐演奏等节目,营造欢乐祥和的旅途氛围;南昌局集团公司加开旅客列车40列,其中动车组列车29列。厦门北站与航空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旅客出站后,可以根据地面橘黄色指引,前往厦门北站“空铁联运”城市候机厅直接办理值机与行李托运;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春运首日发布“天山雪莲”服务品牌,站车服务全面升级,加开成西宁、兰州、武昌、涪陵等方向旅客列车19列,并对疆内热门方向12列复兴号动车组实施重联运行,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铁路部门提示,铁路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是中国铁路面向社会提供互联网票务服务的唯一官方渠道,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售火车票和办理火车票相关业务,没有任何购票加速包、购票会员费、挑选车厢座位费等额外收费,发生改签、退票时严格按规定办理,同时严格依法保护旅客个人信息安全。请广大旅客朋友一定要通过铁路官方渠道购票,认准12306官方网站和铁路12306官方APP,同时确认票款的收款方为“中国铁路网络有限公司”,避免后续退票、改签时无法收到应退款项。
7。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边境仓、海外仓,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建设海外仓,构建多仓联动跨境集运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贸易商贸中心和商品市场夯实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基础,按程序申请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供应链管理、贸易中间商等功能性企业,探索开展离岸贸易,培育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业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两头在外”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建立“一次检测、一次运输、一体化作业”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监管模式。整合中亚粮食、棉花等优势农产品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棉纺企业做好粮食、棉花进口业务。
“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