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0天,90亿人次!2025年春运今日开启一肖一码100%中奖资料最新版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李京统)今日起,2025年春运正式开启。今年春运自1月14日开始,2月22日结束,共40天。据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预计,今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将达到90亿人次,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售票高峰期迎考验
铁路12306试点新功能
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运群众出行规模进一步增长。同时,今年也是第一次将除夕列入法定假期,8天春节长假前后,客流集中度较高。
今年1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有望突破5.1亿人次,日均1275万人次,同比2024年春运增长5.5%;民航春运旅客运输量有望突破9000万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
春运期间是售票高峰期,这对于铁路12306系统无疑是一次“大考”。
中新网从铁路12306科创中心获悉,今年1月12日,12306系统拒绝异常登录访问请求3714万次,将569万次异常提交订单请求列入慢速队列,将266万单异常候补购票请求延迟处理,系统运行安全平稳。
截至13日17时,铁路12306已累计发售春运期间车票8507万张。据了解,铁路部门根据12306预售票和候补购票数据,将在条件允许的热门方向和时段加大运力资源投放。
此外,今年铁路12306还有一项新功能试点推出。据介绍,铁路12306开设“购票信息预填优化试点”专区,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各车站往返四川省、重庆市各车站始发终到列车的长途区段车票发售中,在购票信息预填的基础上,试点推出“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功能,旅客朋友可预填购票信息并预支付票款,铁路12306将根据旅客设定自动为其提交订单。
客流稳中有增
铁路添“新线路”“新装备”
除了软件外,铁路系统硬件设施也同步上新。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朱文忠介绍,今年春运不仅有新开通的高铁线路,还投用新造的动车组。
据介绍,今年春运有新开通的沪苏湖、集大原等高铁线路,将对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起重要支撑作用。
春运前,全国还集中投用185组新造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为春运提供了移动装备保障和支撑。
此外,节前,在北京、沪宁杭、广深等客流集中地区,每日安排开行长途旅客列车1724对、同比增加64对;客流高峰期安排开行夜间长途高铁列车329对、同比增加38对。节后,在成渝、武汉、南昌、湖南等客流集中地区,每日安排长途旅客列车871对、同比增加46对;客流高峰期安排夜间长途高铁列车170对、同比增加31对。
自驾出行预计占八成
服务区基本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国新办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自驾出行预计达到72亿人次,约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不少人选择新能源汽车自驾出行,公路沿线充电服务保障,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介绍,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已经建成充电桩3.31万个、充电停车位4.93万个,较2023年底分别增加1.21万个、1.66万个,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占比从2023年底的85%提升到了97%。除少数高海拔服务区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针对春运期间如何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出行保障,高博表示,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广泛应用120千瓦及以上的快充设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已建设600至800千瓦的超级充电站,尽量满足短时快充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将合理布设移动式应急充电设备、统筹做好充电资源调配。(完)
中国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行业是比较好的例子。你提到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整体上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日本车企本土生产、对外出口的汽车数量和海外生产的汽车数量总和超过2000万辆。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3年出口的522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同比增长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9万辆和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将达到1/3。中国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也“科技感”十足。
2021年4月,陈江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出生在印尼,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对印尼和中国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我愿继续为中国与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自2023年12月21日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操作在轨训练、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载荷出舱、实验机柜调试和第二次出舱活动准备等工作,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空间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空间科学实(试)验项目扎实稳步推进。